数码荔枝
荔枝访谈 | 不断「进化」的 MarginNote,现在还保持专注吗?
荔枝访谈 | 不断「进化」的 MarginNote,现在还保持专注吗?
分享到:

MarginNote 作为一款助力阅读学习的神兵利器,深受众多学生用户的喜爱。

使用它在阅读时做标注、记笔记,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和大纲工具对笔记进行组织,利用标签创建横向的知识连接,利用学习卡进行复习、提高记忆效率。

早在 2017 年数码荔枝就与 MarginNote 达成了合作,将这款优秀的工具以更实惠的价格推荐给更多用户。这个五月我们又带来 7 折优惠,仅需 48.3 元起不容错过!

MarginNote:点击立即购买
淘宝购买:1.0¥hhEaXegvICQ¥ https://m.tb.cn/h.4IDlY5u  电脑直接访问链接,手机复制本段所有内容

我们还和 MarginNote 的开发者进行了交流,希望通过这次访谈,让大家了解整个产品的理念,更好地运用这个强大的工具。

时隔 4 年的再一次对话,我们想探寻 MarginNote 的发展、未来的动向,以及你可能关心的话题!

一、我们关注信息结构化

Q:其实在 2017 年「数码荔枝」就和您做过访谈,那时就提到 MarginNote 将面向学习方向持续演进和增强。经过多次迭代,你们对产品有没有什么新的定义呢?

A:定义上大的方向我们从那个时候 (2017) 起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关注的核心用户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不过相对以前,我们把关注的核心用户场景,聚焦在学生刷题复习文档结构化学习研究这两个主要场景上。

 

Q:市场上有很多笔记工具,如 GoodNotes、Notability、MarginNote 能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 Apple 多次推荐并深受用户的喜爱。您觉得 MarginNote 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A:MarginNote (后续简称 MN) 确实和市场上的笔记工具有很多的不同。MN 是基于阅读器中诞生的,是以「拆书」这个初始动机整合了多种学习工具产生的一款阅读学习工具。所以和其他大众阅读工具 (iBooks、Kindle) 和笔记工具 (GoodNotes、Notability) 的不同在于,它一开始就关注信息结构化

当然这几年我们看到关注信息结构化的笔记工具越来越多,比如 Notion,RoamResearch,Obsidian 等。不同的是,MN 是基于复合文档阅读场景的,就是大部头阅读或海量文献阅读

我们假定在这个场景里用户大量的时间还是在「」,只是会穿插很多其他的学习研究行为,这个出发点不同就导致工具的很多细节设计和优化的不同。所以说 MN 在核心定位上,就和上述这些软件有根本的区别。

因为这个定位区别,导致了适用场景的不同。MarginNote 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体现在几个核心场景中,将阅读、笔记、结构化、参照、复习这些不同学习行为能够优化到流畅的在一个工具中完成,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阻力损耗,提升学习效率。

二、从用户社区中获得反馈

Q:MarginNote 的团队成员应该不用考试或科研了吧?在「丢书本很多年」的前提下,你们是如何做到紧跟学术潮流,接纳新的学习方法来完善软件的呢?

A:答案就是围绕深度用户社区构建的分级合作共创体系。

我 (Min) 在创建这个软件时就已经远离考试和研究的场景十多年了,但 MN 一直在和两个场景的核心用户进行长达 1~2 年的持续沟通进行版本迭代。

现在我们拥有不同规模的用户社群,持续和用户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访谈,从几十个人到几千人的群都有,也有纯私人的联络。我们不但从社区中获取反馈,也直接从社区中招募员工加入团队并成为正式员工。

MarginNote 论坛:https://bbs.marginnote.cn

MN 团队里除了我 (Min) 以外的其他人都是 MN 核心场景的资深用户,并非只是玩玩,而是真的完成过一些硬任务的,他们对 MN 所在的学习场景有很深入的理解。

另外,我们也十分重视对客观反馈的细致观察,形成并逐步改进一套观察方法论

MN 团队的性质有个好处就是大家都是工具控,一方面擅长利用这些辅助技术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对新概念有种原生的好奇心和共情敏感性,我们聚合处理分析每天大量的信息流。不管用户是在商店评论还是邮件、微博、社区发表言论,还是在 B 站、知乎分享学习视频和文章,在这些抒发更加自由的场合,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问题背后的问题,这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共情素材。

三、专注于核心用户场景

Q:MarginNote 的功能很多而且有些也很复杂,但精通后则会成为用户的「神兵利器」。如何让新用户度过困难的入门期,你们有做过流程上的优化或者?

A:MN 在过去确实过于关注到重度用户场景,对于新用户和轻度用户的关注度不够,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解决,用户应该会在未来的大版本更新中看到我们的改进。

现有的版本我们也在尝试去掉一些冗余的地方,另外我们有持续做一些官方视频教程来辅导用户,建议新用户去 B 站上看 MN 的教程,B 站上的 MN 教程已经非常丰富,质量也非常高,覆盖了很多种使用场景。

 

Q:现在 MarginNote 兼顾了众多用户的需求,子脑图、插件系统、自动化等各类强大功能也不断推出。之前希望它是保持专注的,现在它是否在向功能集大成而发展呢?

A:MN 团队仍然是专注的,我们的关注点始终都在如何提升核心用户场景的效率和体验上面,我们始终都不是特别 care 新用户获取和营销,甚至对于改进新用户在学习使用 MN 陡峭的学习曲线也不是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我们的核心关注始终都在于研究用户场景和打磨更好的工具。不断的收集新的用户案例,对用户场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梳理,挖掘用户在提升学习效率方面的使用痛点,并持续的做出改进。

我们并没有追求功能的集大成,有些用户希望我们再增加一些功能,这样就可以取代 Notability,取代 iThoughts,取代 Anki,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

当用户建议我们增加一些功能时,我们认为,既然你可以借助 XX 软件完成这个任务,为什么一定要在 MN 中完成这个任务呢?我们会从用户回答中探索可能潜在的痛点,我们的兴趣在于寻找那些从来没有被人满足过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恰恰是适合在 MN 中完成的 (与 MN 的某些特质有天然的关联)。

因为这个出发点,导致我们在推出新功能时对宣传也十分的克制,我们并不急于让用户知道我们又增加了什么功能,通常这些新功能都会隐蔽的很深,不是深入使用的用户很难发现。这样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少的干扰到大部分不相关的用户,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我们在获得反馈的时候可以过滤掉大量无意义的反馈 (通常如果你把一个新功能推销给一个对这个功能根本没需求的用户时,多半会得到这种无效反馈)。

我们始终都重视反馈,但更重视反馈的过滤,因为我们的接收信道是有限的,只有进行有效的过滤,我们才能始终专注于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内在追求上,我们一直在探索核心数据结构的迭代,比如上面提到的子脑图在 3.6 时还叫「灵感盒」,概念来源于 Zettelkasten 方法,在 3.7 时经过迭代变成了「子脑图」,和 MN 的功能体系有了更好的融合,这个方向是我们至今仍然在持续探索的部分,我们还在酝酿一些更大的改变。

至于插件系统和自动化推出的初衷也还是围绕上面这个主题探索,我们本意并不是「为 MN 添加一个新功能」,而是为一个问题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插件和自动化可以让我们开放性的寻找解决方案,不再局限于 MN 内部,通过联合多个软件的自动化工作流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到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实质探索清楚之后,我们才会认真的考虑是不是真的要为 MN 添加一个功能。

四、复杂是进化出来的

Q:在先前对 MarginNote 的访谈中,您曾将进化论融入到软件中。你觉得现在 MarginNote 的「复杂」是否还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A:进化的观点只是一种对于软件的内在看法而已,「复杂」是进化出来的,是环境 (需求) 压力的结果,而不是生造出来的复杂,如果是我们 (人) 刻意创造出来的复杂,那软件的 「熵」 就会增加的过快,可能就会失控导致失败。

而源于环境压力导入的复杂,实际上从环境中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这个「信息」会帮助软件平衡熵增 (当然筛选出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是件困难的事)。复杂本身并不是错,人、飞机这些伟大的事物都是复杂的。

我认为 MN 目前的复杂仍然还是顺应自然 (压力) 产生的,当然我承认 MN 在进化的过程中并不是太注重「表达」的简单化,从而导致了一些本不必要的形式上的复杂性。这个是我们要在后面重点要改进的。

 

Q:有用户感觉 MarginNote 在不断往优化 Apple Pencil 的方向走 —— 用笔更直观、用键盘易检索,Mac 版甚至只能用键鼠操作,你们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A:Pencil 离人更近,键鼠离机器更近,各有优势,作为软件要做的就是在人和机器之间找到平衡。MN 从创始之初就和 iPad 有天然的联系,所以相对于 Notion / Evernote / Obsidian 这些笔记软件,会更重视 iPad + Pencil 这个使用场景,而相对于GoodNotes / Notability,我们又会更重视信息的结构。

Apple 在 iOS 14 以后提升了 PencilKit,使得我们可以比较轻松的提高书写体验,并和 Apple 生态的 Notes、Pages 软件互通,同时 MN 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这些不容易结构化的信息结构化,这样就可以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这也就是我们在 3.7 以后加快了手写功能改进的步伐的原因,这并不意味我们想赶超或取代 GN、NB,我们只是关注学习数据结构化,加强 Pencil 是为了更直接的连接到用户的思维输入。

 

Q:众多学生用户,期望 MarginNote 复习模式多多优化。你们是否有考虑过向 Anki 靠近?或者带来更强大的复习算法?

和上面的问题一样,我们始终没有把模仿某个软件作为直接目标,还是专注在我们自己关注的场景中有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们在探索复习模式的迭代,但不是向 Anki 靠拢,而是向内容的源头文档和脑图靠拢,当然加强 Anki 的导出也是重要的,如果用户需要专业的记忆性质的复习,我们就会建议他们去 Anki 那里。

 

Q:想必很多用户都催更过其他平台的 MarginNote,小道消息似乎已经有安卓版的计划?Windows 用户还有希望吗?对了,还有 Mac 版的 OCR Pro 什么时候能来?

确实有 Android 版本的计划,但是时间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期限。

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全平台运行,所以主要的精力还是会聚焦在一个技术平台上。Mac 版本的 OCR Pro 由于 ABBYY 公司在 macOS 上提供的是不同的 SDK,功能设计都会完全不同,所以导致了开发计划延迟。我们仍然在于 ABBYY 公司沟通具体的技术方案,有消息会通告大家。

通过这次的访谈,让我们细致地了解到 MarginNote 的理念,大家肯定对这款工具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MarginNote:点击立即购买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您忘了输入昵称
为了更好地彼此沟通,评论字数不得少于5个

关注有礼

关注公众号,每月领取大额券,最先了解软件上新与促销信息
公众号:shumali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