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场研究公司 Strategy Analytics 5 月 4 日发布的 报告 指出,Apple Watch 在 2017 年第一季度出货量级达到了 350 万,Apple 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厂商。 国内厂商小米以及老牌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Fitbit 则分别以 340 万和 290 万的出货量位居第二、三位。
但漂亮的数据背后,也有 Moto 360 Google 收购摩托罗拉不久后,就转手给了联想停产、Fitbit 裁员等负面新闻传来,不禁让人思考,可穿戴设备真如表面数据上看起来那样风光吗?
可穿戴设备为什么「智能」、「可穿戴」?
可穿戴设备是什么?先来看看网络上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定义吧:
可穿戴设备即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
直观一点来说,我们戴在手上的手表、脖子上的项链甚至是每天佩戴的眼镜和踩在脚底的运动鞋等,通过嵌入具有计算能力的芯片等硬件设备,就能成为一台智能、可穿戴的移动电脑,无时无刻不在记录我们的各项数据并通过图表、报告反馈给我们。
自从 Google 在 2013 年正式发布 Google Glass 以来,几乎每年都能听到网络上盛传「可穿戴设备元年」的论调,可穿戴设备开始逐渐进入了大众消费者的视野。除了有显示屏、能拍照以及能交互的 Google Glass 智能眼镜以外,许多国内外知名厂商都纷纷加入了可穿戴设备的制造行列。
- Google Glass
谈到可穿戴设备,就不能不谈到「智能」。除了像衣服鞋帽可随身穿戴以及美观时尚之外,通过对市面上如 Apple Watch、Fitbit 系列产品 以及 小米手环、Bong 智能手环 等大部分主打「运动」功能的国内外知名可穿戴设备的观察,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最大的需求大概就是运动追踪与分析了,而这就需要厂商研发出体积、性能以及计算能力足够出色的硬件与配套的软件来实现这一功能,这也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直接挂钩的主要原因。
可穿戴设备主要的两大阵营中,一类是以 Apple、摩托罗拉、LG、华为等厂商为代表研发的 Apple Watch、Moto 360、LG 智能手表 以及 Huawei Watch 等智能手表设备。这类设备通常具有普通手表的外表与功能 (看时间、日期与计时等),同时搭载了经过厂商定制化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统,你能够用它们完成看消息、装软件甚至打电话等操作。
另一类就是以小米手环、Bong 手环等为代表的智能手环,这类设备没有智能手表强大,只能看时间以及一些设备状态信息,很多智能手环甚至没有显示屏,比如早些时候很出名的 Misfit Shine。
- Apple Watch
可穿戴设备能做什么,做的怎么样?
智能手环因为更低的学习成本与售价,非常适合没接触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入门购买,先看看手环类产品有什么特点吧:
几乎不需交互,没有学习成本
智能手环不像智能手表一样,有很多相对初级用户而言较为复杂的交互操作,比如 Apple Watch,你还需要花时间学习它的应用操作方式 (数码表冠)、新的 Force Touch 交互手势等等,而对于智能手环,你只需要戴在手上即可,抬腕看时间这样的操作相信你也不用人教。
- Microsoft Band
便宜
是的,价格低廉也成为手环类产品如此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花一两百元左右就能买一个智能手环来体验到新奇并且充满智能感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比花一两千元甚至更多才能买到一台智能手表让人更能接受多了。
相比售价低廉的智能手环,以 Apple Watch、Moto 360 为主的智能手表则具有更强大的性能以及更丰富的功能。你可以在智能手表上安装各种常用软件,可以获得精确度更高的运动追踪与监测功能,还可以通过智能手表进行买电影票、叫车甚至是看文章等之前只能在手机上进行的操作。但随之也有两个问题:
学习成本
Apple Watch 引入了全新的 Force Touch 功能,从此人机交互从二维变成了三维 (平面与压力感应),各种软件的交互逻辑也因为要适应小屏幕特点而变得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新设备的新的交互逻辑,花费学习成本掌握设备的使用。智能手机都已经让很多人搞不定了,更何况是一个全新的设备呢?这也让智能手表暂时更适合作为极客们的玩具,普通消费者即使购买了可穿戴设备,也很难充分利用其功能。
售价高
是的,对比智能手环百元左右的售价,智能手表动辄 2000 起步的售价确实会令人有些犹豫。毕竟谁也不会轻易花这么多钱买一个不知道有没有用的设备回家。
当然,一切还是要看两类可穿戴设备具体「能做些什么」以及「做的怎么样」再下定论。
解锁手机
以小米手机为例,只需要佩戴者靠近小米手机,就能实现自动解锁屏幕的功能。先不说只要有人拿起手机靠近你就能对你的隐私一览无余这件事,要想使用小米手环解锁手机,你是不是还愿意买一台小米手机呢?这样看来,直接买一台具有指纹解锁功能的手机似乎是一个更好的办法,而指纹解锁也几乎是现在市面上智能手机的一个标配。
而对于智能手表类产品,Apple Watch 之前推出的解锁 Mac 的功能似乎更为实用 (总不会有人悄悄拿着你的 Mac 靠近你解锁吧),不过,这一功能仍有响应时间长、速度慢的缺点,等待手表解锁电脑的时间,你完全可以输入密码快速解锁了。
消息提醒
这算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这类腕式可穿戴设备最实用的功能了吧,不需要掏出手机,你的手环、手表会告诉你新的来电或消息提醒。尴尬的是,使用手环产品获取手机提醒,你无法获得诸如来电者是谁、短信内容等具体的信息,你还是得掏出手机来查看具体的消息内容,也让这一功能在手环上显得有些鸡肋。
而 Apple Watch、Moto 360 这类智能手边虽然能直接让你在手腕上看到具体的消息内容,可是极慢的应用打开速度你几乎没办法在手表上对消息作出回复等操作,你仍旧得掏出手机回复消息或进一步处理消息。
- Moto 360
运动监测与分析
以小米手环、Bong 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为例,看看它能监测哪些运动数据吧:
- 计步:就是很多人每天在微信里「攀比」的那个
- 监测心率
- 运动监测:包括跑步、游泳、骑车等各种运动项目的识别
- 睡眠监测:了解你的睡眠情况,分析你的睡眠质量
毫无疑问,用户愿意购买可穿戴设备,很大原因是为了它的运动监测与分析功能。不过,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仅仅是做到了监测这一项,至于用户拿到运动数据之后能做什么,怎么做,可穿戴设备并不能很好地引导用户。我们购买可穿戴设备是希望通过运动监测与分析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状况,如果监测与分析仅仅是将数据记录下来再用漂亮的图表展示给用户的话,这项功能目前还没发挥它的真正用处。
略显尴尬的现状
定位尴尬
是的,综合来看,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定位仍然非常尴尬。除了解锁手机、闹钟这类可有可无的功能以外,各类可穿戴设备厂商主打的运动追踪功能也仅仅是做到了追踪这一步,至于数据分析,大家的做法无非是将数据做成美观的图表展示给用户,而有了这些数据、图表能干什么,用户还得自己去思考、去发掘。对于运动追踪而言,消费者也有更为专业与数据更为准确的 Garmin 等消费级专业运动追踪监测可穿戴设备可以选择。
即使是要追踪运动数据,用户往往还得通过智能手表或智能手机上的配套软件,选择好具体的运动项目之后点击开始,相应的设备才能正确识别运动项目并进行追踪,智能根本无从谈起。
业绩尴尬
有趣的是,今年年初,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 Fitbit 发布官方声明 称不仅要调低业绩预期,还要重新调整公司业务架构——裁员。在这份新的声明中,Fitbit 宣布将裁员总员工的 6%,共 110 人。另一家可穿戴设备厂商 Jawbone 则在去年频频传出将停产旗下 Jawbone 系列可穿戴设备产品并濒临破产的 传言,虽然官方已经澄清传言不实,但也可以看出可穿戴设备厂商的现状确实不入表面数据那般「光鲜亮丽」,去年底摩托罗拉官方宣布停产旗下 Moto 360 系列智能手表的消息似乎也印证了这一事实。
没有「杀手级功能」
不管是 Google Glass 也好,Apple Watch 也罢,虽然它们看起来很极客、很美好,但都没有分量足够重的「杀手级功能」,通俗一点讲,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存在。有了它们,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而在这些可穿戴设备出现之前,又有什么不一样吗?又有多少人因为购买了智能可穿戴运动设备而变得更健康呢?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随着可穿戴设备元器件成本不断降低,可穿戴设备的售价随之下降,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接触并使用到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厂商要做的,是如何去发现用户真正的痛点,来满足越来越多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需求。毕竟,计步、测心率这种功能,所有厂商都在做,同质化在所难免。更何况,通过智能手机也能将这些事完成的很好,这样看来可穿戴设备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显得有些多余了。如何让可穿戴设备变得对用户有用才是厂商应该关注的。谁也不能说记录体重、同步几次跑步数据就能说是有用的,对吧?
就目前而言,可穿戴设备似乎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可穿戴设备厂商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还是非常有前景的。抛开消费级领域不说,Apple 也早在专业医学领域开放了 ResearchKit 和 CareKit,医学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它们开发专业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生能更好地获取病人的各项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见,可穿戴设备在专业级领域已经开始真正发挥作用。
- Dashboard
虽然在消费领域可穿戴设备大部分的作用仅仅是记录用户的身体数据,对于各种数据的分析能力仍十分不足,不过,在未来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开发商完全有能力将这些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很好地整合利用,可穿戴设备也会变得越来越能理解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已经能够畅想到在不久的将来,可穿戴设备能够根据用户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分析最佳的起床时间唤醒用户或者在周末的时候主动提醒用户进行适当锻炼这类还只在电影里出现过的场景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将冰冷的数字呈现给用户,让用户自己去找答案。
- Apple Watch
别忘了谈安全性
最后还想重点提一下关于可穿戴设备的安全性问题。不管是专业医疗领域也好,还是消费领域也好,这些可穿戴设备掌握着我们的一切数据:我们的身高、体重,我们的运动健康情况甚至是患者的病情。如何保障用户隐私也是可穿戴设备厂商接下来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另外,想象一下,当电影里黑客通过远程入侵他人心脏起搏器致死的画面真实发生的时候,会有多么可怕。
要我看,智能可穿戴设备目前仅仅表明了人工智能进入普通消费领域的开端,随着传感器的成熟与元器件价格的降低,可穿戴设备的售价也会变得越来越亲民,越来越多的人会感受到可穿戴设备带来的便利,享受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魅力。